欢迎访问城乡建设热线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管理专题

《新华日报》苏州“香山帮”创新传承方式保存传统技艺

作者:佚名 时间:2024-04-12 21:35:55 来源: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500年“老手艺”有了00后学徒

  

  

  张喜平工作室内摆放的灰塑作品。 白雪 摄

  

  张喜平在创作“和合二仙”灰塑作品。(采访对象供图)

  

  学徒孙一鸣和袁浩龙在打磨为拙政园制作的花漏窗。 白雪 摄

  

  4月15日,来自香山帮“古建世家”的张喜平将飞往爱尔兰。10多年前他帮助当地打造了中国古建园林展示模型,现在,爱尔兰都柏林市园林部门希望用香山帮技艺使模型在圣安妮公园落地,作为永久性园林开放。“我要带着原版施工图去现场做测绘,回来做方案、准备材料,预计7月带队过去施工。”张喜平对此深感自豪。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擅长这门复杂精细手艺的建筑工匠,自古以来出自苏州香山,被称为“香山帮匠人”。传承2500多年,香山帮留下太多优秀建筑,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苏州园林,匠人们还修建过故宫、布达拉宫……

  “前些年,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纯古建项目不多,可以说‘活少人多’。随着各地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在是‘活多人少’。”张喜平说,目前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仅10位,自己是其中最年轻的,今年也已56岁。

  家传技艺,时光沉淀锻造匠心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张喜平工作室外,春花“遇上”中式建筑,意境“拉满”。工作室内,他的外甥兼徒弟方明正专注创作。用铅丝做凤凰头造型,拿黄杨小刀粗胚细雕,手在材料间灵活穿梭……一上午过去,一款凤凰祥云纹的古建筑戗脊样式初现,张喜平在一旁满意地点点头。

  香山帮技艺涵盖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假山作等工艺,张喜平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从事古建工作。他16岁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主攻瓦作。做学徒时,他回家后也要自行构思、画图,练习做老寿星、凤穿牡丹等灰塑造型。“怎么做、如何调整,父亲在一旁边喝酒边指导。做得不理想的,推倒重来;做得好的,留下来当作‘预制品’。”他回忆道。

  方明小时候看到舅舅玩泥巴做出栩栩如生的人、动物,觉得特别新奇有趣,总跟在后面看。外婆便把舅舅的绘画图拿出来,让他描摹。方明就此打下绘画基础,初中毕业后跟着舅舅全职学习一年多,18岁就开始上工地了。

  对古建瓦工来说,砌墙抹灰只是基本功,还必须有绘画功底,才好绘制图案,进而学习砖雕、戗脊、灰塑等技艺,一般得“学三年、做三年、帮三年”。在张喜平看来,香山帮技艺的最高境界是将技术与艺术结合,“手艺好的人以前会被称作‘把作师傅’,他们不仅会画、会雕,还要会设计、懂指挥,除了主攻工种,相关工种基本知识也都熟悉。”

  数十年如一日苦练,才成就精湛手艺,古建匠人们对此异常珍视。“前些年遇到不少压工期情况,一个需要一周雕琢的灰塑式样,要求3天内完成,这会让工艺质量大打折扣,我选择拒绝。”方明说,技艺必须精益求精,作品要经得住时间考验,不能对不起自己的手艺。

  “我们遇到过一些打着香山帮旗号粗制滥造的情况,做出来的东西鹿不像鹿、鹤不像鹤,严重影响香山帮口碑和传承。”张喜平说,把手艺传下去,当务之急是防止技艺“走样”。与苏州市非遗办合作,张喜平正牵头推进香山帮技艺大师口述记录,希望借助数字化手段,把技艺保留下来、再传下去,今年还计划拍摄4个工艺流程视频。面对“慢工细活”与工期效率的矛盾,他也在琢磨推进工艺创新。比如,在一些新中式地产项目上,结合现代施工要求,采用可工厂化生产的垛头等预制品,省下时间留给手作复杂工艺。

  新匠实训,“架梯搭桥”传帮带

  近年来,传统营造用工需求明显回升。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告诉记者,因为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尤其是持续推进文物类建筑的腾迁、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近4年姑苏区批复文物类建筑修缮方案106个,启动修缮项目75个,已竣工验收52个。这些项目,为香山帮技艺非遗传承人传、帮、带提供了丰富实践机会。

  “花漏窗右侧的圆弧要打磨得更圆一点,线条要流畅……”3月22日下午,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学训基地瓦作现场,张喜平正在指导两名年轻学徒。“花漏窗是为拙政园做的,想到做好后会安装在园内供游客参观,我感到特别自豪。”学徒孙一鸣说。

  这处学训基地,专为培养香山帮匠人而设。“匠人通常要十几年才能培养出来,得趁早。”张喜平说,现在的匠人多在55岁以上,老龄化严重,以他们公司为例,50岁以下匠人占比仅10%左右。苏州市住建局2019年对全市15家代表性古建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共有各类传承人、大师25人,50岁以上者占总人数的88%,平均年龄57.52岁;各类古建工匠共258人,平均年龄46.23岁,30岁以下的仅22人。

  传承任务紧迫。苏州园林集团扛起国企担当,2019年启动“香山人才培养计划”,由旗下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营造分公司经理张喜平具体负责实施。“过去,香山帮技艺主要通过父带子、舅带甥等方式代代相传。我们实施新型学徒制,成立实训基地,与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等开展校企合作,‘架梯搭桥’培养新匠人。”这一培养计划设立目标:5年内培养香山帮水作、木作、漆作和掇山四大工种100名高技能工匠和10名园林古建名师。张喜平告诉记者,目前已培养80名高技能工匠,还有28名学徒在学。

  其实早在2007年,苏州市技师协会组建古建筑专业委员会,就开设了古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班,培养香山帮匠人。“累计培训人数800人左右,但有些人中途放弃了,有些人后来并未从事这个行业,很可惜。”张喜平调研中发现,工作辛苦、成长周期长、一时不理解发展方向以及父母观念影响等,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他便经常以“长期主义”勉励学徒不要半途而废。

  方明对此深有体会。他曾改行做玉雕、画卡通,吃过苦头后体会到各行都有不易,于是回到香山帮苦练技艺,29岁时被评为吴中区区级传承人。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张喜平说,现在收学徒,要求学历大专及以上,而且得爱好这门手艺,每个工种每年收1—2名学徒,精细培养。学徒每年有2.4万元补贴,一般两年内通过技能考核,到中级工级别年收入有七八万元。

  95后学徒孙一鸣是香山本地人,对这项技艺有很深感情,他希望自己把手艺学好学精,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00后学徒袁浩龙、张凯元则直言崇尚工匠精神,觉得技艺“很美”,“花墙、灰塑都极具艺术美感,我们是在制作艺术品。”

  园林出海,展示中国古建名片

  1979年,香山帮匠人首次走出国门,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仿照网师园的殿春簃修成“明轩”。此后,多座出自香山帮匠人之手的“新中式园林”陆续出口海外。像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新加坡的唐城、蕴秀园,美国的兰苏园、流芳园等,都留下中国古建园林文化的印记。

  张喜平主持和参与了多个海外项目,其中包括法国里尔仿真“湖心亭”工程、美国亨廷顿中国园工程、新加坡蕴秀园工程、日本齐芳亭修复工程……“向世界展示香山帮技艺作品,让华人华侨和各国游客感受中国古建文化,作为参建匠人,我倍感自豪。”

  按照上海豫园湖心亭式样在法国里尔繁华地段建造“湖心亭”,是中法互办文化年重要项目之一。项目2003年施工时,只有两个月时间。他们将“湖心亭”做成装配式结构,先在国内搭建,再分拆运往法国拼装,按时完成了工程项目。这是中国在海外建成的首座可分拆式古典建筑,文化年结束后,“湖心亭”被永久保留在原地,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苏州园林集团抓住海外中式园林建设机遇,推动“香山帮”技艺进一步走向世界。去年张喜平去老挝考察了一个项目,现在还在洽谈中。

  苏州去年发布了推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传承实施意见,拿出一揽子举措。苏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苏州支持古建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外援建、海外建园,推动“香山帮”技艺海外传播。苏州还积极围绕“香山帮”技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周、云上交流会、文化“云课堂”等各类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香山帮”技艺海外影响力。

  清末民初著名营造专家姚承祖围绕香山帮技艺,整理出一部图文并茂的《营造法原》,并送了一本给张喜平的爷爷。这本书完好保存在张喜平家里,虽然如今纸张已泛黄,但每每翻阅,他都会感受到这项技艺的无穷魅力。“香山帮人才培养计划将继续实施,我们会逐年培养工匠,同时多开体验课,向不同群体宣传香山帮技艺,让这项古老技艺持续焕发光彩。”

  方明也为自己设了一个十年目标,希望将来出一本关于苏州古建筑灰塑工艺专业书籍,为香山帮技艺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 白 雪

  2024年4月11日《新华日报》5版

  

  


原文链接:http://jsszfhcxjst.jiangsu.gov.cn/art/2024/4/11/art_8642_1121567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